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和香港中文大学三所高校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
在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讲话,主要就是谈他与邓稼先的世纪友情,感情真挚,让人动容。
杨振宁生于1922年,他一生辗转世界各地,不知同国内外的多少人物有过交往,但唯独对邓稼先念念不忘,称其为“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杨振宁认为邓稼先与他之间:
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
那么,杨振宁究竟跟邓稼先有什么渊源呢?
邓稼先生于1924年,跟杨振宁一样都是安徽人,他的父亲邓以蛰跟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相交多年的老友,在北京读中学期间,邓稼先与杨振宁结成好友。
后来两人同在西南联大上学,又先后到美国读书,他们在学业上彼此促进,在事业上也各自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受限于时代背景,两人后来其实是聚少离多。不过两人的深厚友情并没有因此而消磨。
在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写了一篇《邓稼先》的回忆文章,说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为中美两国原子能领域的领导人物,性格却大为不同,邓稼先不像奥本海默那样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对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评价非常高——当然邓稼先无愧于这种评价。在邓稼先因病逝世后,杨振宁给邓稼先的夫人写信安慰: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确实,作为历史的经历和见证者,杨振宁太清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了。
在百岁生日的演讲中,杨振宁提到邓稼先曾给他送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有邓稼先想跟他说但没有说出来的话:
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说他对这句话想了很久,一开始没有看懂,但后来他就明白了:
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自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为国家、民族做了很多努力和贡献,想必他心里是一直惦念着邓稼先的期望的,朋友相交数十年,所做的都是伟大的事业,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这篇文章说杨振宁和邓稼先,其实是因为最近一直在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像邓稼先、杨振宁这种相交莫逆,哪怕阴阳相隔,仍然情深义重的友谊,实在是很珍稀的。
李叔同当年同好友别离,因为伤感,就写了一首词曲,其中有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所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在世,人山人海,因缘聚散,悲欢离合,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有些事,不到一定的年龄,是体会不到人生的悲凉和世事的无常的。万物皆空,唯有真情是莫大的慰藉。
很多人终身无缘相见,很多人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有些人就是一顿饭的交情,有些人则是心心相印、此情不渝。
如果我们能够像邓稼先一样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过有价值的一生。如果我们能有幸遭遇邓稼先和杨振宁一样的友情,那这辈子也就值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