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在我国,制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祖先就开始以瓷土作原料,经高温烧成精美的硬陶,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出现了原始瓷器。
我们一般将商周至六朝时期生产的瓷器品种,称之为中国早期瓷器。
商周时期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材料来看,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印纹硬陶的实践中,以及不断地改进原料、提高温度和器表施釉等工艺,烧制了玻璃质釉,又称青釉。
据考古发掘的大量商周时的青釉器Ⅲ分析,当时的青釉器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称为“原始青瓷”。
不过,此时的瓷器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瓷质,是由陶器向瓷器阶段过渡的产物,因此才称之为“原始瓷器”。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可知,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圜底尊、圜底瓮、圜底罐、双耳罐、圜底盆、假圈足钵、浅盘喇叭座豆、圈足形握手器盖等,也有不少短领凸肩壶、敞口圆肩大尊、圈足簋和碗等。
整个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物造型数量,要比中早期多得多,且这些造型更多地体现了生活化实用趋势,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特别是模仿青铜器的造型,也是此阶段原始瓷器造型的一个特征。
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无论造型种类和质量,原始瓷器都比商代有了巨大的提高。特别到了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瓷器。
虽然造型上传承了商代,但是其胎质却更为细腻,绝大多数器皿从原来的泥条盘筑法成型改变为轮制成型。这样造出来的器型,逐渐规整,胎壁变薄,厚薄却很均匀。
主要器型一般为平底罐、平底瓿、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
至汉代,原始青瓷进入成熟期。据在浙江地区的绍兴、上虞一带考古发现,汉代早期青瓷的质量明显提高,釉层厚而光润,但也仅在肩、上腹部分施釉。
到东汉晚期,制瓷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市县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的遗址;在河南洛阳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冢子等东汉晚期墓葬、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其中,以江西、浙江为最。
可见,自东汉晚期起,中国已有实质意义上的瓷器生产技术。由原始瓷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中国的陶瓷工艺出现一个质的飞跃,成为世界上首个能够大规模制作瓷器的国家。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保存有一件东汉高足瓷碗,器形规整,胎坚质细,釉薄均匀,色淡灰白,代表着汉代瓷器的发展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生产进入飞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相对动乱长达三百六十余年。期间,除了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外,我国的南、北两方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特别是北方地区,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因此,当时我国的制瓷产业一般较为集中于长江流域。如浙江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以及江苏的“均山窑”都已开始生产成熟的青瓷产品。
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西等地,也相继设窑造瓷,其品种多数是仿造越窑的青瓷产品。
这一时期,三国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是承袭汉制。1958年,南京一座三国时吴墓出土一批青瓷。其中,一件刻有吴“甘露元年五月制”的熊灯,一只熊蹲在灯盘内,头顶灯盏,两前爪扶头,十分形象生动。同时,还出土一对青瓷卧羊,胎质坚硬,釉色匀润,光彩晶莹,栩栩如生。
在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中,出土莲花尊,器形高大,满身凸雕仰复莲花瓣,腹部、足部莲瓣尖端高翘,整个器形像两朵上下相对的莲花,造型奇特,为北方瓷器精品。
其它时代制出的瓷器质高、量大、种类齐全,装饰丰富多彩。
东晋以后,制瓷工艺的突出成就,就是发明釉下挂彩的技艺,而在北朝时成功地烧出白瓷。
魏晋南北朝的青瓷装饰多数是用刻划、模印、贴花、堆塑、馁引、施彩等工艺,内容为人物、图案、动物、花草、建筑等。
此外,在北朝晚期,白釉或淡黄釉挂淡绿色的瓷器开始出现,暗示瓷器装饰方面将颠覆以往认知。
至北朝,我国成功烧制出白瓷。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一批白瓷,釉色浮白,薄而透明,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白瓷。
烧造白瓷远比青瓷复杂。青瓷,一般为釉料中含有铁的成分,烧成后釉色青绿。但是,白瓷的瓷土含铁的成分不能超过百分之一,否则颜色就不是白色了。
可见,要烧出白瓷,务必将瓷土中铁的成分提炼出去,控制在百分之一之下。因此,也反映出当时的制瓷技艺的确更加成熟了。
从商周时期出现原始瓷器,到秦汉时期早期瓷器的生产,直至六朝时期青瓷、白瓷的陆续烧造成功,中国早期瓷器还是比较良性发展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