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蜂是会蜇人的。熊蜂是一类多食性的社会性昆虫,是多种植物,特别是豆科、茄科植物的重要授粉者。世界上已知的种类有500余种,自然分布区域遍及除了南极和大洋洲以外的整个大陆,集中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和亚寒带,适应于寒冷、湿润的气候。我国的熊蜂不少于150种,分布极广,而其中尤以东北地区和新疆分布种类丰富,是全世界熊蜂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熊峰作为蜜蜂科的昆虫,尾部有螫针,是可以蜇人的,蜇人引起皮肤红肿和疼痛,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过敏等反应。
1.熊蜂与蜜蜂蜇针
熊蜂仅其工蜂与蜂王具有蜇针,因而雄蜂不蜇人。蜇针可被看作为熊蜂自我防御的武器。
在蜂蜇过程中,蜂毒随蜇针一同注入。对人而言,将引发暂时剧烈疼痛。极少数人群(约1%)会对蜂毒产生过敏反应。
熊蜂的蜇针不具倒刺,因而熊蜂工蜂或蜂王蜇后,其蜇针并不脱落,而能不断进行蜇刺。蜜蜂与熊蜂不同,其蜇针具倒刺,蜜蜂蜇后其蜇针与毒腺会随其拔刺活动而从其腹部撕脱。
2. 如何预防蜂蜇
首先,与熊蜂共处时要保持平静心态,以防产生急促的呼吸气流。熊蜂对于蒸汽、酒精、香水、肥皂、须后水等的气味较敏感。此外,戒指、项链和手表也可引发熊蜂的攻击行为(主要缘于戒指等与皮肤接触而产生的氧化物的气味)。
总之,对于蜂蜇,防重于治!
3. 蜂蜇反应与治疗
3.1 非过敏性,蜂蜇处发生反应
熊蜂蜂蜇一般引发非过敏性,蜂蜇处发生反应:蜂蜇处肿起,肿处红痒,但仅持续数小时。上述反应可在蜇后即发生,但普遍发生于蜇后数小时。发痒症状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
3.1.1. 非过敏性反应(蜂蜇处发生反应)处理
一般不需采取医疗措施。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反应程度,特别是在蜂蜇发生于人体敏感处时(如眼睛附近)。一般建议遵医嘱服用药物,并用冰袋冷敷蜂蜇部位。也有一些外用药膏有助于减轻发痒程度。
3.2 过敏性或全身反应
约1%的人群遭受重复蜂蜇后可发生过敏性反应,也称为全身反应、系统性反应。过敏性人群由于缺乏抗体,此情况可发生连续第二次或第三次被蜂蜇时,也可能发生在首次被蜂蜇时。过敏性症状一般发生于蜂蜇后15分钟内。
过敏性反应症状一般可分为四个等级,严重性随等级增加而增加:
1级 – 全身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红肿、发痒)
2级 – 在1级症状基础上,出现消化道症状(呕吐 、腹泻)
3级 – 在1、2级症状基础上,出现支气管堵塞症状
4级 – 在1、2、3级症状基础上,出现心悸、过敏性休克症状
3.2.1 过敏性反应处理
发生上述症状,请立即送医,遵医嘱治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