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蜜蜂数量和质量状况,可以将蜂群在一年中的工作生活分为五个时期,春季恢复和群势发展时期,春末夏初季分蜂和生产时期,夏季群势衰退时期,秋季恢复和更新时期,冬季蜂王停卵越冬时期。
一、春季恢复和群势发展时期
北方的蜂群经过漫长的越冬后,剩下的越冬蜜蜂是蜂群周年生活的起点,当早春气温回升后,工蜂利用风和日暖的天气,出巢进行第一次排泄飞行,随着季节的变化,蜜蜂利用自身的运动将蜂巢中心的温度提高到32℃以上,蜂王开始产卵。
蜂王一开始产卵,蜜蜂就将蜂巢温度保持在32~35℃,蜂蜜的消耗也随者增加。开始时,蜂王每天产卵仅100~200粒,以后随着蜜蜂将蜂巢中心保持稳定的育虫温度范围的扩大,蜂王产卵量逐渐增加,产卵圈也随之扩展。蜂王此时的产卵量及卵圈大小并不代表蜂王的好坏,而由起步的群势决定。
秋季羽化的越冬蜂,由于没有参加过哺育幼虫的工作,它们的营养腺、脂肪体仍保持初期发育状况,到越冬后的第二年春季,还有较强的哺育幼虫的能力。因此,在秋季蜂群培育的越冬蜂越多,群势越强,到来年春季,蜂群哺育幼虫的能力就越强,春季群势恢复发展就越快。
在越冬后的30~40天时间内,虽然有新蜂逐渐出房,但越冬的老蜂也逐渐死亡,初期是死多生少,往往会造成群势下降,以后才达到生死平衡,进而才逐渐发展到死少生多。当新蜂完全更替越冬老蜂时,蜂群的恢复时期便结束。如果此时蜂群管理不当,就会使蜂群的恢复期延长。
二、春末夏初季分蜂和生产时期
经过新陈交替的蜂群,由于质最发生很大变化,蜂群的哺有力有很大提高。加上气候、蜜粉源的好转,蜂王产卵力也随之提高,因此,蜂群发展很快,呈直线上升态势。经过2~3个月的时间,蜂群能够从原来的3~4脾蜂发展到10~20脾蜂。随着群势的壮大和外界气温的升高,蜜粉源日渐丰富,蜂群便会产生分蜂热。出观自然台,进行自然分蜂。分蜂时期常处于蜂群发展阶段的后期,甚至贯穿整个生产时期。因此,管理上应采取提早育王,及早进行人工分蜂,培养强群或集中群势的措施来迎接生产期。
三、夏季群势衰退时期
在主要流蜜期,蜜蜂由于采集和酿蜜的工作量大,过于劳累而容易衰老。蜜蜂的寿命短而死亡率高,加上大量花蜜贮满蜂巢而影响蜂王产卵,蜂群在流蜜期结束后,群势会急速削弱。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在有蜜粉源的地区,蜜蜂劳动量大,寿命缩短;在缺乏蜜粉源的地区,会造成蜂王有一段时间的停卵, 使子脾脱节。加上夏季蜜蜂的敌害多,蜜蜂会有所损失,因此会使蜂群的群势继续衰弱下降。
四、秋季恢复和更新时期
经过夏衰的蜂群,在北方,由于气温逐渐降低,群势发展不明显,只能保持基本平衡的局面。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秋季最后一个蜜粉源,贮备大量的越冬食料,并培育一批越冬蜂。参加过采集和哺育工作的工蜂逐渐死去,最后只剩下一批没有参加过采集和哺育工作的幼蜂。
这批幼蜂到第二年春天,各种腺体仍然保持初期发育的状态,仍具有哺育幼虫的能力,能够把蜂群的生命延续下去。但这批幼蜂,必须利用晚秋不低于12℃的晴暖天,让其进行越冬前的排泄飞行。因为蜜蜂只有在飞行时才能排泄粪便。秋季出生的幼蜂如果来不及排泄粪便,就不能安全越冬。
五、冬季蜂王停卵越冬时期
当蜂群中的蜂子全部出房以后,蜂群内就不需要继续保持稳定的32~35℃温度,而逐渐下降到接近气温,巢温随着气温的变动而变动。气温下降到接近14℃时,蜂群就会在贮存蜂蜜的巢脾上形成明显的蜂团。蜂王一般在蜂团的中央,全群蜜蜂就聚集在它周围的巢脾上,形成一个蜂球(冬团)。冬团起初比较松散,随着气温下降而紧缩,但始终保持紧密的外壳和松散的内核。
冬团外壳表面的温度一般保持在6~8°C,内核的温度为14~30℃,并在此温度间作周期性变化,一个周期大约为一昼夜的时间。当内部温度下降到14℃时,蜜蜂就开始吃蜜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到24~30℃;然后随着热量的散失,温度慢慢下降,将内核的温度传导到外壳,使外层蜜蜂的温度维持在7℃左右。因此,在越冬期间,对蜜蜂的任何干扰,都会引起蜂群骚动不安,使冬团的温度上升,蜂蜜的消耗量增加。
冬团的蜜蜂随着食料的消耗,开始向上和向后移动,再向邻近有蜜的巢脾移动。在低温越冬时,有时因邻近巢脾存蜜不多或无蜜,往往造成整群饿死。
冬团的蜜蜂需要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新鲜的冷空气进入冬团以后,受热缓缓上升被蜜蜂所利用,然后穿过冬团上部排出。蜜蜂能够在空气中氧含量下降到5%、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的条件下生活。而在这种条件下,其他动物是难以生存的。
评论